CDSA潜水员风险减量年度报告(2024年)——聚焦工程潜水领域风险管控与安全提升
摘要
潜水是国际公认的高危行业之一,世界发达国家和国际潜水组织对潜水及水下作业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与重视。为保障潜水员切身利益,消除潜水员后顾之忧,企业及潜水员本人均有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强烈意愿,但鉴于高危行业的特点,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于潜水员一般采取谨慎承保或不予承保的态度,使得潜水员处于无险可买的尴尬境地。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为保障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会员单位的迫切需求,保障潜水员的权益,发挥协会会员的数量优势,为潜水员寻求专属保险方案。太保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国企担当,积极响应配合协会良好服务意愿,共同为协会会员单位以及潜水员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推出潜水行业意外险惠民保险产品。
目前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有包括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1035家会员单位。截止2024年12月底证书在有效期内的工程潜水员有6410人,市政工程潜水员1538人,共计7948人。
一、行业现状与风险特征
1.1 行业背景
工程潜水作业广泛应用于桥梁桩基施工、船舶维修、水库大坝检测、水下管道铺设、沉船打捞等领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工程潜水需求持续增长,但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 作业环境复杂:涉及江河、湖泊、海洋等多种水域,面临暗流、低温、低能见度、强腐蚀等挑战。
• 技术门槛高:需掌握高压环境适应、气体管理、设备操作等专业技能,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不足。
• 安全投入低:中小型企业受限于成本,存在设备老化、培训缺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
• 保险缺失:商业保险拒保高危作业,企业转嫁风险至个人。
1.2 风险特征
工程潜水作业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 高致命性:一旦发生事故,潜水员逃生窗口期短,死亡率较高。
• 多因素耦合:风险由环境、设备、操作、健康等多因素叠加引发,单一防控措施难以全面覆盖。
• 连锁反应强:如供气中断、通讯失效等初期故障可能引发溺水、减压病、冻伤等次生风险。
二、风险类型与成因分析
2.1 环境风险
风险类型 | 成因 | 典型案例 |
暗流与湍流 | 水流速度突变、地形复杂(如峡谷、急弯)导致潜水员被卷入危险区域。 | 某跨海大桥桩基施工时,潜水员被暗流冲离作业点,因信号绳断裂失踪。 |
低温与冻伤 | 长时间暴露于低温水域(如北方冬季施工),导致体温过低、操作迟缓。 | 某水库检测项目中,潜水员因防寒服破损,持续低温暴露导致肢体冻伤。 |
低能见度 | 水体浑浊(如泥浆、藻类)、夜间作业导致视觉受限,增加迷失风险。 | 某河道清淤工程中,潜水员因泥浆遮蔽视野,误触高压电缆触电身亡。 |
2.2 设备风险
风险类型 | 成因 | 典型案例 |
供气系统故障 | 空压机压力不足、管路泄漏、呼吸器膜片堵塞(如泥浆作业中)。 | 深圳某钻孔桩工地,潜水员因泥浆堵塞呼吸器膜片,供气中断溺亡。 |
通讯中断 | 水下信号干扰、设备老化、电池耗尽导致潜水员与水面失去联系。 | 某沉船打捞项目中,潜水员因通讯失效,未及时获得减压指令,诱发减压病。 |
装备失效 | 浮力调节器(BCD)充气阀故障、安全绳断裂、面镜进水。 | 浮力调节器(BCD)充气阀故障、安全绳断裂、面镜进水。 |
2.3 操作风险
风险类型 | 成因 | 典型案例 |
违规减压 | 追求效率未执行分段减压程序,或减压时间不足。 | 某隧道工程中,潜水员因未完成减压停留,出现氮气泡阻塞血管,下肢瘫痪。 |
气体管理不当 | 气体余量监控失误、备用气源未连接、混合气体配比错误。 | 某海洋勘探项目中,潜水员因气瓶余量不足,被迫紧急上浮,引发减压病。 |
超时作业 | 作业计划不合理、疲劳作业导致氮气吸收过量。 | 某水库维修中,潜水员连续作业超时,诱发氮麻醉,操作失误导致工具掉落砸伤。 |
2.4 健康风险
风险类型 | 成因 | 典型案例 |
减压病 | 氮气在高压下溶解于血液,快速上浮时形成气泡阻塞血管。 | 某钻井平台维修中,潜水员因减压方案错误,出现皮肤瘙痒、关节剧痛,确诊减压病。 |
氮麻醉 | 深水作业时氮气浓度过高,导致判断力下降、反应迟缓。 | 某深海管道铺设中,潜水员因氮麻醉误触高压设备,引发爆炸。 |
冻伤与失温 | 低温环境未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导致体温过低。 | 某北方桥梁检测中,潜水员因防寒装备不足,肢体冻伤截肢。 |
三、风险减量技术与管理策略
3.1 技术装备升级
• 智能供气系统:采用双冗余供气管路、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AI算法预测故障。
• 水下通讯设备:推广声学通讯、光纤通讯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
• 生命体征监测:集成心率、血氧、体温传感器的智能潜水服,数据实时传输至水面控制中心。
• 减压辅助设备:便携式高压氧舱、水下减压舱,缩短减压时间,降低风险。
3.2 作业流程优化
• 三级风险评估:
• 作业前:环境勘测(水流、水温、能见度)、设备检测、人员健康筛查。
• 作业中:实时监控(气体余量、通讯状态、身体指标)、动态调整计划。
• 作业后:健康检查、设备维护、事故复盘。
• 标准化操作程序(SOP):
• 制定《工程潜水作业安全手册》,明确减压程序、气体管理、应急撤离等流程。
• 推行“双人互检”制度,作业前需双人签字确认设备状态。
3.3 人员培训强化
• 三级培训体系:
• 基础培训:潜水理论、设备操作、应急处理(如空气共享、水面求救)。
• 专项培训:高压环境适应、气体配比、减压病防治。
• 实战演练:模拟暗流冲击、通讯中断、设备故障等场景,提升应急能力。
• 持证上岗制度:
• 强制要求潜水员持有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证书。
• 每年审证,审核不合格者暂停作业资格。
3.4 管理机制完善
• 企业安全信用评级:
• 政府联合行业协会,对潜水企业进行安全评级,公开结果并挂钩项目投标资格。
• 对发生重大事故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其业务范围。
• 保险与责任机制:
• 强制企业为潜水员投保雇主责任险、意外伤害险等。
• 确保签订合同规范化,明确雇主、潜水员、保险公司三方责任。
四、规范作业与风险规避
4.1 必须避免的问题:
• 高压三违:违规减压、违规超时、违规单兵。
• 设备三不:不检验、不维护、不更新。
• 健康三瞒:隐瞒病史、隐瞒症状、隐瞒体检记录。
4. 2风险规避策略:
• 技术规避:采用机器人替代部分高危作业(如桩井异物打捞)。
• 管理规避:推行“作业许可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项目不得开工。
• 经济规避:通过行业互助基金分摊高风险作业的保险成本。
五、国内先进经验借鉴及案例分析
5.1 沉浸式应急演练(水下昏迷演练)
• 全流程演练潜水员水下昏迷救援过程。
• 待命潜水员水下对昏迷潜水员救援、带回、固定。
• 模拟启动应急预案
• 潜水医生现场CPR、AED、囊氏呼吸器使用
• 担架队对伤员转运,平台吊机吊运伤员
5.2 潜水员水下重心失衡的应急处理
• 冬天渤海某油田在DP模式下进行膨胀弯安装作业, 潜水员在解除膨胀弯吊扣回收第3根吊带时,由于水下站位和吊带回收方式欠妥,导致身体突然失去平衡,作业潜水员双手紧紧拉住吊带,身体姿态 处于“倒栽葱”,无法恢复身体正常状态,潜水监督指挥水下照料潜水员协助解除险情。
5.3 潜水员水下绞缠险兆事件
• 在强气流处潜水作业,潜水员脚蹼被绞缠无法解脱,潜水员克服强大气流冲击,头盔有脱落风险,潜水员出现恐慌、急躁情绪, 待命潜水员入水协助解脱,顺利返回,风险解除。
5.4 潜水员负压吸入致死
• 水下结构物开孔或封堵作业,对负压吸入的认知不足,风险识别不到位或风险控制措施缺失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
5.5 推进器伤害致死
• 在某施工现场,DP模式下潜水,采用潜水梯作为出入水,导致潜水员脐带被吸入推进器,潜水员死亡。
5.6 水下绞缠处置不当的险兆事件
• 在冬季某施工现场,水质浑浊,一名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被渔网绞缠,未正确执行潜水监督指令,而做出错误的处置方法,导致潜水员发生“倒栽葱”式被困,潜水员头盔有进水,备用潜水员及时下水救援,清除绞缠物,被困潜水员解脱后顺利出水.
5.7 水下电氧切割氢爆
• 在某沉船打捞施工现场,发生多起水下电氧切割作业时局部爆炸,导致潜水员受伤甚至重伤(电氧切割时未及时开排气孔或是开孔位置选择不正确,导致切割过程中分解的氢气和切割排出的氧气集聚,持续切割导致闪爆.
5.8 中*集团***大桥项目
• “潜航员-安全员”双岗制:安全员独立于作业组,全程监控设备状态与人员行为。
• 移动式减压舱:作业现场配备高压氧舱,潜水员出水后强制进行30分钟加压治疗
六、总结与展望:构建安全韧性,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6.1 风险减量的核心价值
工程潜水作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支撑,其风险减量不仅是保障潜水员生命安全的底线要求,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系统性风险防控,可实现以下目标:
• 降低事故率与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设备损毁与工期延误,降低企业与社会的综合成本。
• 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先进装备与标准化流程可缩短作业时间,保障水下施工精度与可靠性。
• 增强行业竞争力:安全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推动优质资源向规范化企业集中,淘汰高风险低效产能。
• 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潜水员职业健康,维护劳动者权益,树立行业正面形象,促进社会信任。
6.2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技术创新与装备智能化
• 智能穿戴设备:研发集成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氧、体温)、环境感知(压力、温度、水流)、应急通讯的智能潜水服,实现风险实时预警与远程干预。
• 自动化与机器人协同:推广水下机器人(ROV/AUV)替代高风险作业(如切割、焊接、检测),人机协同作业中明确安全边界与责任划分。
• 新型材料应用:研发高强度轻量化装备(如碳纤维头盔、纳米保温服)、抗腐蚀合金工具,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操作负担。
(2)管理机制标准化与协同化
• 政策法规完善:推动《工程潜水安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升级,明确企业资质分级、作业许可、事故追责等细则。
• 行业联盟建设:成立全国性工程潜水行业协会,建立风险数据库与事故案例共享平台,制定从业人员能力认证体系。
• 供应链安全管控:将装备供应商纳入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与技术支持,淘汰低质低价竞争。
(3)人才培育与职业化发展
• 分层分类培训:构建“基础技能+专项能力+应急处置”三级培训体系,针对深水作业、高压环境、特殊介质(如核污水)开发专项课程。
• 职业健康管理:建立潜水员健康档案,强制定期体检(含听力、骨密度、肺功能),推行作业轮换与高压暴露周期限制。
• 心理韧性提升:引入心理干预机制,通过VR模拟训练、压力测试、团队心理辅导降低事故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
(4)应急体系数字化与全球化
• 智慧应急平台:整合卫星通讯、AI决策算法、无人机搜救,实现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定位、30分钟内启动救援方案。
• 国际合作深化: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潜水安全标准制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跨国救援网络,共享深海救援技术与装备。
6.3行业愿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未来工程潜水行业需以“零事故”为目标,推动风险管控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型。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安全、管理规范筑牢底线、人文关怀凝聚共识,最终实现以下愿景:
• 技术维度:打造“人机协同、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的下一代潜水作业系统。
• 社会维度:成为特种作业领域职业安全标杆,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行业。
• 生态维度:与海洋工程、新能源开发、生态保护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撑国家战略实施。
结语
工程潜水员是“深海中的逆行者”,其职业风险减量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唯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从业者四方协同,以技术突破驱动安全升级,以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以人文关怀凝聚行业共识,方能在保障潜水员生命安全的同时,推动我国工程潜水行业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