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天是
       
网站首页 > 资讯 > 会员风采

广州打捞局完成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东侧管节对接

2022-07-27 20:28:48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 阅读

7月22日,我国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海底隧道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东侧(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S08合同段)E24管节完成沉放对接。当日21时30分,经三方联合贯通测量,E24管节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平面轴线横向偏移为0毫米,安装绝对偏差及相对偏差均符合设计及验评标准要求,标志着广州打捞局以11个月的时间,完成全部9节管节的浮运安装任务。

1、44000匹编队马力为浮运保驾护航

E24管节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超重超长标准管节,浇筑完成后重量约8万吨,约等于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主体总重的2倍。

本次浮运需跨越珠江口伶仃航道和矾石水道,该两条航道截面交通流量近1000艘次,面临浮运距离长、吃水深、通航环境复杂等挑战。

为此,广州打捞局建设团队调度9艘拖轮组成拖航编队,总马力达44000匹,于7月20日晚从广州南沙龙穴岛扬帆起航;组建以经验丰富的拖轮船长、施工经理为主体的指挥团队,精确下达决策指令,保障编队在多次航道变换、管节转向及回旋掉头操作下牢牢地控制住E24管节,避免受水流影响而发生偏移,使管节始终保持在设计航道轴线上。

与此同时,建设团队加强回淤监测,并在浮运安装期间,协同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及广东海事局、深圳海事局实时监测预报数据和航道情况,强化清障力量,严密把控各航段浮运节奏,有效规避施工风险;在有限水域内浮运作业,尽可能不影响社会船舶正常通航。7月21日,沉管顺利抵达沉放安装水域,随即开展管节系泊、沉放准备等工作。

2、水下“3D打印机”碎石整平精度国际领先

据悉,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集多项重难点之最。

S08合同段包括E26—E24共3个标准管节,长165米、高10.6米、宽46米;E32—E27共6个非标准管节,长123.8米、高10.6米、宽度从46米渐变至55.4米;汇集了项目中的所有非标准管节,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沙坑区域稳定性差”等五大世界级技术难点,工程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

为打造稳定可靠的沉放环境,广州打捞局协同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及天津水运工程研究院自主创新、共同研发出世界首艘船架分离式全智能水下“3D打印机”高精度碎石整平清淤船——“重任801”轮。本次作业使用大量碎石均匀摊铺出“睡床”,让E24管节沉放到水底后能够稳当地“躺”在上面。

该船整平作业设计水深60米,最大水深可突破100米,是目前世界上作业水深最大的碎石基础整平船。其独创的横断面分幅错缝摊铺工艺为世界首例,满足碎石基础断面变化需求,碎石整平精度可达±2.5厘米,整平精度为国内最高、国际领先。

3、高精尖设备慧眼堪破难题

沉放对接作业中,要实现毫米级的对接精度,就要严密控制管节在水下姿态的纵向精度和水平精度,其难度相当于航天对接。

广州打捞局依托30多年来丰富的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累积,持续优化工艺,引入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设备,在“浅滩深槽”、回淤强度大的复杂施工水域环境下,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克服深圳宝安机场区域的信号干扰,精准掌握管节在海底的具体位置,做好管节姿态调整和重心控制,实现水下精准对接。

该局还自主研发建造了两座测量塔分别安装在管节两端进行测量标定,新造两艘沉放吊驳等辅助安装设备,可以更加精准地使用缆绳控制管节纵向横向移动位置。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打捞局运用与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沉管隧道施工辅助决策系统提高对接精度。该系统融合了全站仪、姿态传感器等多种高精尖设备功能;经过软件系统的严密计算,精密计算分配调整绞车受力,能以二维和三维形态实时显示沉管安装情况,实现管节对接全程导航、定位、监测,成为施工团队的“慧眼”,成功攻克超宽、变宽非标准管节重心不对称及超长、超重标准管节带来的沉放安装难题,实现了管节的高精度对接,同时也突破了沉管隧道水下安装宽度尺寸方面的世界纪录。

深中通道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头号交通工程项目,全线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到中山最快只需20分钟,将彻底改变粤西地区民众到深圳必经虎门大桥的历史,显著减轻虎门大桥交通压力。深中两地同步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将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互联互通。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2003-2024 www.cdsca.org.cn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378号